计算机工具word应用

——《Word字体格式修改技巧教学》教学设计

【课标内容要求】

学生要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,能够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的编辑和排版。具体到本节课,学生应掌握在Word中修改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等基本格式设置的技能,培养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,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运用这些格式设置来优化文档的呈现效果。

【教学内容分析】

本课时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关于计算机工具Word应用的一部分。修改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等是Word软件中最基础且常用的操作,是后续进行复杂文档排版的重要前提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学生能够让文档更加美观、易读,为今后制作各种类型的文档奠定基础。

【教学目标】

1.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在Word中修改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操作方法。
2. 能够根据文档的主题和用途,合理选择字体、大小和颜色,提升文档的视觉效果。
重点:掌握Word中修改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具体操作步骤。
难点:根据文档需求,恰当选择字体、大小和颜色,实现文档的个性化设计。

【核心素养指向】

1. 信息意识:学生要意识到合适的字体格式设置能够增强信息的传达效果,培养对信息呈现方式的敏感度。
2. 计算思维:通过操作Word软件,理解软件操作的逻辑和规律,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3.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: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,发挥创意,尝试不同的字体格式组合,实现文档的创新设计。
4. 信息社会责任:在使用字体资源时,要遵守相关的版权规定,培养合法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意识。

【学情分析】

教学对象:初中七年级上学期
1. 知识基础分析:学生已经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了解,但对于Word软件的具体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,对字体格式设置的概念和操作可能比较陌生。
2. 认知能力分析: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,对于直观、有趣的内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。在教学过程中,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实例进行引导。
3. 学习动机分析: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,对计算机课程有较高的兴趣。通过设置有趣的任务和情境,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4. 学习风格分析: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,有的学生喜欢通过听讲学习,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。在教学中应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,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。

【设计构想】

1. 整体设想

通过趣味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,然后采用讲授法、演示法向学生讲解和展示Word中修改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操作方法,再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巩固。最后组织小组讨论和评价,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。

2. 教法学法

讲授法、演示法、练习法、小组合作学习法、探究学习法。

3. 情境与任务

学习情境:假设学生要为学校的校报设计一篇文章,需要运用Word软件对文章进行字体格式设置,使文章更加吸引人。

学习任务:学生根据给定的文章内容,在Word中完成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修改,并且要根据文章主题选择合适的格式设置。

4. 学生活动

实践活动: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,在Word软件中进行字体格式设置的操作练习,巩固所学知识。

小组合作活动: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文章(如新闻稿、诗歌、散文等)适合的字体格式,然后互相交流和分享。

评价活动:学生对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进行评价,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。

5. 核心素养的落实

在教学过程中,引导学生合法使用字体资源,培养信息社会责任。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意设计,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。在小组合作和评价活动中,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审美能力,落实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的培养。

6. 评价设计

过程性评价: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、操作的熟练程度、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。

终结性评价:对学生完成的文档作品进行评价,从字体选择的合理性、格式设置的准确性、创意和美观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。

【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】

1. 安装有Word软件的计算机教室。
2. 教学课件,包含操作演示视频、示例文档等。
3. 提前准备好用于学生实践操作的文章素材。

【教学活动设计】

学习任务(各环节)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(写出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,包括:本环节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,核心素养的渗透,重难点的落实) 用时(单位:分钟)
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
趣味导入:展示两份内容相同但字体格式不同的文档,一份排版单调,一份美观易读。引导学生对比并思考哪个文档更吸引人,为什么。 教师展示文档并提问,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。 学生认真观察文档,积极回答问题。 设计意图: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,激发他们对字体格式设置的好奇心,检测学生对信息呈现效果的敏感度,渗透信息意识核心素养。 3min
知识讲解:详细讲解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概念,以及在Word中修改这些格式的操作方法。通过大屏幕演示操作步骤。 教师运用课件和演示操作,进行详细讲解。 学生认真听讲,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。 设计意图: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,落实教学重点,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。 8min
实践操作:学生打开Word软件,根据教师提供的文章素材,进行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修改练习。教师巡视指导,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。 教师巡视,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,给予个别指导。 学生进行操作练习,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。 设计意图: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,提高操作技能,检测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,落实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。 20min
小组讨论与评价:学生分组,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,讨论不同文章适合的字体格式。然后对小组内成员的作品进行评价,提出优缺点和改进建议。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,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,引导学生进行客观评价。 学生分组讨论,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,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。 设计意图: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,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,落实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。 10min
课堂总结: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,强调字体格式设置的重要性,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。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。 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和评价。 设计意图:帮助学生梳理知识,强化记忆,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。 4min
案例启示

本节课围绕Word中字体格式修改展开教学,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。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小组活动中,提高了操作能力、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。以学生为主体,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,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