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生要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,能够运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的编辑和排版。具体到本节课,学生应掌握在Word中修改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等基本格式设置的技能,培养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,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运用这些格式设置来优化文档的呈现效果。
本课时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关于计算机工具Word应用的一部分。修改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等是Word软件中最基础且常用的操作,是后续进行复杂文档排版的重要前提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学生能够让文档更加美观、易读,为今后制作各种类型的文档奠定基础。
通过趣味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,然后采用讲授法、演示法向学生讲解和展示Word中修改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操作方法,再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行巩固。最后组织小组讨论和评价,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。
讲授法、演示法、练习法、小组合作学习法、探究学习法。
学习情境:假设学生要为学校的校报设计一篇文章,需要运用Word软件对文章进行字体格式设置,使文章更加吸引人。
学习任务:学生根据给定的文章内容,在Word中完成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修改,并且要根据文章主题选择合适的格式设置。
实践活动: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,在Word软件中进行字体格式设置的操作练习,巩固所学知识。
小组合作活动: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文章(如新闻稿、诗歌、散文等)适合的字体格式,然后互相交流和分享。
评价活动:学生对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的作品进行评价,提出优点和改进建议。
在教学过程中,引导学生合法使用字体资源,培养信息社会责任。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意设计,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。在小组合作和评价活动中,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审美能力,落实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的培养。
过程性评价: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、操作的熟练程度、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。
终结性评价:对学生完成的文档作品进行评价,从字体选择的合理性、格式设置的准确性、创意和美观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。
学习任务(各环节) | 学习过程 | 设计意图(写出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,包括:本环节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,核心素养的渗透,重难点的落实) | 用时(单位:分钟) | |
教师活动 | 学生活动 | |||
趣味导入:展示两份内容相同但字体格式不同的文档,一份排版单调,一份美观易读。引导学生对比并思考哪个文档更吸引人,为什么。 | 教师展示文档并提问,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。 | 学生认真观察文档,积极回答问题。 | 设计意图:通过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,激发他们对字体格式设置的好奇心,检测学生对信息呈现效果的敏感度,渗透信息意识核心素养。 | 3min |
知识讲解:详细讲解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概念,以及在Word中修改这些格式的操作方法。通过大屏幕演示操作步骤。 | 教师运用课件和演示操作,进行详细讲解。 | 学生认真听讲,观察教师的演示操作。 | 设计意图: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,落实教学重点,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。 | 8min |
实践操作:学生打开Word软件,根据教师提供的文章素材,进行字体、字体大小、颜色的修改练习。教师巡视指导,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。 | 教师巡视,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,给予个别指导。 | 学生进行操作练习,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。 | 设计意图: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,提高操作技能,检测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,落实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。 | 20min |
小组讨论与评价:学生分组,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,讨论不同文章适合的字体格式。然后对小组内成员的作品进行评价,提出优缺点和改进建议。 |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,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,引导学生进行客观评价。 | 学生分组讨论,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,对他人作品进行评价。 | 设计意图: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,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,落实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。 | 10min |
课堂总结: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,强调字体格式设置的重要性,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。 |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。 | 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和评价。 | 设计意图:帮助学生梳理知识,强化记忆,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。 | 4min |
本节课围绕Word中字体格式修改展开教学,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。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小组活动中,提高了操作能力、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。以学生为主体,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,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。